法律

如何加强中小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之我见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小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指出了中小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积极解决问题的预防措施,用以全面系统地搞好中小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促进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关键词:中小企业安全生产预防措施

  1加强中小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

  全面系统地抓好中小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将极大地提高中小企业的安全绩效,减少和防止生产安全事故,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促进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全面系统地加强中小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将减少安全事故,减少伤亡,减少财产损失,增加企业的经济实力,把钱用在新产品和市场开发上,增强中小企业的活力;全面系统地加强中小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系统的安全意识和能力的教育培训,灌输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练好内功,提高企业包括安全在内的整个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综合素质,从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全面系统地加强中小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可以提高企业文明生产水平,增强企业社会信誉和公众形象,赢得政府和金融部门的信任和支持,从而增强企业发展前景和综合竞争能力,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振兴民族经济做出贡献。

  2中小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和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下,中小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有了较大改观,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相比,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发生安全事故频率高,伤亡大,财产损失严重。安全问题依然严峻,我国煤矿死亡率是美国的100多倍,是印度的10多倍。我国目前还没有严格的损失报告制度,研究显示,每年安全事故造成损失大概是2000多亿元,占我国GDP总量的近2%。发生严重伤亡事故的中小企业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有的甚至导致企业倒闭。二是少数企业决策者存在短期行为,特别是乡镇企业和未改制的少数国有企业,只顾眼前利益,不愿在安全生产方面作足够的人力、物力投入,该落实的安全管理人员不落实,该配置的安全设施不配置,该维修的设备不维修,造成人为的安全隐患。三是缺乏对员工特别是特殊岗位员工进行安全意识和能力的培训,导致员工缺乏安全意识,带来大量人的不安全行为。生产安全归属技术系统,技术系统都是人操作的,如井喷、矿难、毒气泄漏等,都是人祸而非天灾。四是中小企业设计标准低,抗风险能力差,乡镇企业中的小煤矿、小水泥、小化肥、小矿山、小钢铁“五小”企业,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五是中小企业陈旧落后设备带来大量物的不安全因素,引发事故的原因增多。六是没有建立完整科学的安全管理体系,危害辨识不全,风险评价不准,安全工作漏洞多。七是缺乏科学可行的应急计划和预案,即使有应急预案,也没有进行有效演练,灾难一旦发生,预案不能发挥作用。2003年重庆市开县“12•23”井喷事故发生后,求援迟迟不到位;2004年“4•10”黑龙江省鸡西矿难发生17小时后还没有组织救援,都是预案不落实。八是政府相关部门缺乏相互配套的政策规定,政策不明,责任不清,对安全生产监督指导不力。九是在安全生产投入方面缺乏税收政策上的支持,没有明确规定,股份制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在财务上很难处理,这也是造成安全生产经费投入不足的原因之一。

  3预防措施

  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笔者提出如下预防措施:

  第一,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安全工作的关系,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安全发展观。在二者关系问题上既不能以牺牲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也不能以放慢经济增长速度来保安全。长期以来,在中小企业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两种错误倾向:一种倾向是只要安全而忽视经济增长,在安全生产上搞一刀切,一旦发生事故,便采取“一人得病全体吃药”停产整顿的措施。看似重视安全,实则与发展经济相左,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简单方法,对经济增长和安全工作都是有害的。另一种倾向是片面强调经济增长速度,放低安全标准,要经济增长不要安全,小厂、小矿一哄而上,结果不是下大力治理整顿,就是关闭取缔。“低标准入市,高标准关闭”,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也不利于保护人民群众持续的安全发展观。经济和安全生产工作协调发展,必须搞好安全生产,优化经济增长环境,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经济和文化建设总体计划,同时安排、同步实施,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加强系统的安全教育培训,增强安全生产的隐患意识。对企业决策层进行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培训,增强决策人员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的领导意识;对管理层进行法律法规、安全方针、目标以及职责权限教育,明确安全职责,增强“安全第一”的责任意识;对执行层进行法规、安全方针、目标和行为规范的系统培训和教育,对新岗、转岗职工进行岗前安全教育,对特殊岗位职工进行专门的安全技能和知识培训,提高职工安全生产的自觉意识,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人患”,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基础,增强安全绩效。

  第三,加大安全投入,实现本质安全。安全也是一种生产力,安全投入的效益体现在:一是事故发生率低,损失减少,从安全经济学角度看“事故预防的投入产出比”要高于“事后惩戒的投入产出比”;二是这种投入增值作用明显,能提高作业人员的工作效率。安全生产力的贡献一般在2.5%,高危行业如煤矿等可高于7%左右。所以中小企业也应同国家大型企业一样,在经济实力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应增大经费投入,逐步更换和改造旧工艺、旧技术,增加安全装置和设施;增加对特殊高风险岗位职工的个人防护措施。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从本质上消除物的不安全因素。

  第四,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进行科学规范的安全生产管理。我们要求安全生产工作“预防为主,关口前移”。古人苟况也说“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也强调预防为上策。研究人员归纳出一条“事故法则”,称每起严重事故的背后是29次轻微事故,300起未遂先兆和1000起的事故隐患。如能消除这些隐患,就可避免这些严重事故的发生。国际劳工组织倡导的,现在全世界通行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作为科学、规范的职业安全管理方式,是解决“关口前移,预防为主,消除隐患”的有效方法。建立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并通过第三方面认证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大大提高,安全事故大大下降就是证明。建立OSHMS能对企业所有的人员,所有的活动,所有的设施,进行“横到边,纵到底,不留死角”全面彻底的危险辨识和风险评价,并采用“方针、策划、实施与运行、检查与纠正措施和管理评审”五大运行过程对事故风险进行控制,能大大提高企业安全产生管理综合水平,增强安全绩效。西南一建立OSHMS的公司在首都北京修建地铁的项目部,按照体系进行规范安全管理,2003年和2004年两次参加北京市的安全生产检查评比,2003年评为第二名,2004年荣获第一名。

  第五,建立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以防万一。在采取了控制事故发生的措施后,事故发生率会大大降低,但并不是百分之百的不再发生严重事故。对我们初始评审和危害辨识出的不可承受的严重风险和可能发生的严重事故,采用应急预案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一般来说,应急预案首先应对事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后果作出分析和估计;其次是要明确应急组织系统的建设,事先要有周密的组织、领导和指挥,还应包括现场如何处理,人员如何疏散等;三是要有资源与技术保障,如消防用具、逃生的防毒面具等;四是要有良好的外界通讯,以保证发生事故时能及时与外界沟通,组织救援。应急预案制定后,应该让有关方面进行有效演习,并根据存在的问题,对预案进行评审和修订,以保证灾难一旦发生,应急预案能真正发挥作用,将事故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第六,充分发挥安全生产中介机构的作用,主动争取社会化服务。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的安全监督职能进行大规模调整,安全生产中介服务市场不断建立和完善,具备资质的中介服务机构承担了安全培训、检测、检验、评价、评估、认证、咨询服务等工作。中小企业也应适应安全生产工作的新形势,使安全培训、检验、评估、咨询、认证等方面接受专门的专业化服务,弥补中小企业安全专业人才不足,借助外力促进本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健康有序发展。河南省2003年仅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领域已开展安全评价、评估工作的达9610家,省一级培训机构培训了8181名厂长、经理、矿长,培训考核特种作业人员共86051名,使安全生产服务社会化、市场化。还应鼓励企业职工主动参加社区安全防范教育,学习公民安全常识和逃生技能,开展防火、遇险自救、遇险疏散、交通安全等演练,提高自救能力,也是安全工作不可缺少的。

  第七,各级党委、政府把中小企业的安全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安全是人的基本需要,是企业健康发展的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安全出了问题,不仅生命毁灭,家庭破碎,财产损失,往往还会带来社会问题。随着体制转轨,国企改革深入,非公有制经济大量涌现,而行政主管部门撤销,计划经济时期主要依靠行业管理部门、劳动部门抓安全的做法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许多安全问题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涉及面广,解决难度大。如果仅仅靠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抓安全,难以统领各方,一些矛盾交织、隐患严重的安全问题也必然难以解决。各级党委、政府必须站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统领各方的作用,将安全生产工作真正作为党政主要领导的一项重要工作,而不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和执法,建好安全生产市场准入、监管退出机制;发改委、工商、国土、技监、税务、财政、交通、建设等部门都把安全审批作为前置程序,并严格监管,形成各级政府牵头负总责,各相关部门协调联动,各有其责、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第八,落实税收扶持政策,为安全经费投入开绿灯。经费投入是作好安全工作的基础,足够的安全经费投入是安全事业健康发展的保障。中小企业往往因为安全投入计入税收成本,而不愿意加大安全投入。为了加强安全事业发展,鼓励企业加大安全经费投入,国家应将安全投入纳入税前成本。为了不影响国家的总税收,按照企业危险严重程度划为三、六、九等,安全风险高的行业,安全投入的税前比例大,反之则小。同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安全生产需求,其比例3~5年作一次调整。通过税收政策的调控,调动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经费投入的积极性,有效解决长期存在的安全生产经费投入不足的老大难问题。

  参考文献

  [1]杨富军。中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注册审核员国家培训教程。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5,第1版

  [2]戴鹏,陈春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筑安全网。人民日报,2004年1月13日,第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