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国际贸易摩擦之痛

  十年之间,中国取得了丰厚的“入世红利”和“增长红利”。然而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遭遇了频繁的贸易争端和摩擦。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愈演愈烈。这期间,中国最大的两个贸易伙伴美国与欧盟,发起的“双反双保”调查密集程度更是前所未有。

  从“蜜月”到生隙

  现在普遍认为,中国WTO红利期是从2003年开始的。

  这一年,杭州人陈建军刚刚开始做外贸。“那时候企业少、利润也高,后来竞争者逐渐加入,利润率就开始下降了,但总体收入还是不错的。”他说。

  然而情况在金融危机到来时发生了巨变。最显著的表现就是订单急剧下滑,并且直到今年也还没有恢复到当初的水平。而陈建军所经历的,正是大多数“一头在内,一头在外”外贸企业的典型发展曲线。

  彼时,入世的红利让许多中国的产品都找到了新的销售渠道,国内与国外双重消费渠道先后被开启,但在经历了连续的爆发性增长后,金融危机影响下,一个不愁消费、不愁产品销售渠道的商品世界,开始逐步坍塌。

  此前,加入WTO最初的6年,可以说是中国的一段蜜月期。这期间,以美国、欧盟为代表的WTO成员也似乎在着力成就一个让中国感觉良好的“蜜月期”,并不急于对中国发起WTO争端解决。统计显示,2007年以前,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纠纷诉诸WTO争端解决的还不超过3例。

  中国第一次成为“被告”是在2004年。当时美国发起了针对中国有关集成电路增值税退税措施不符合WTO规则的争端解决,最终中国答应修改相关文件,取消了集成电路免征增值税的规定。而在加入世贸过渡期即将结束的2006年,美国、欧盟等开始按捺不住要正面对中国发起WTO争端解决,试图以此来解决它们认为双边协商解决不了的贸易问题。

  2006年3月,美国联合欧盟、加拿大,对中国有关进口汽车零部件关税措施发起WTO争端解决,此案也成为真正的对中国发起的WTO争端解决第一案。这也让中国企业认识到,无论如何,WTO争端解决是无法回避的。

  之后的一年,也是涉及中国的WTO争端解决案件爆发增长的一年。

  这一年,WTO成员所提起的全部13起争端解决案件中,针对中国提起的就达4起,而中国自己提起的则有1起。有关中国作为当事方的案件占全年提起案件的近40%。到2009年,WTO新发生案件则更是半数涉及中国,中国超越美国、欧盟成为当年WTO争端解决的主角,被学者称为“中国在WTO争端解决中的崛起年”。由简单到复杂如果说十年前,中国的产品才刚叩响世界大门的话,那么十年后,前者已经深入地融入了世界,并且,与之相关的贸易摩擦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有人认为,当前的国际贸易摩擦正在登上第三个台阶。其中,第一个台阶是关税壁垒、行政保护措施。但十年来世贸组织使所有成员大大降低了关税,努力取消行政保护措施,因此这种初级贸易摩擦形式和手段已经大大弱化。第二个台阶是世贸组织允许各成员采取的3种合法的贸易保护手段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如今,这三种形式仍然方兴未艾。除此,一些针对中国的特别保障措施以及贸易转移、市场扰乱、市场经济地位等手段和概念也在频频发生与使用。

  不仅如此,贸易保护措施还登上了第三个台阶,即技术性贸易壁垒比过去更加广泛化,使用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的各种目的和各种贸易壁垒形式交织在一起,也使得十年后的贸易摩擦形势更加复杂和尖锐。

  而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变化是,如果说过去贸易摩擦主要集中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现在则日渐指向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并且正在向产业政策等体制层面转移。

  这其中,轮胎行业受伤颇深。

  “近年来轮胎陆续遭到巴西、埃及、美国、阿根廷、印度等国发起的贸易保护调查,涉案产品从汽车斜纹轮胎等低附加值产品逐渐向工程胎等高附加值产品扩散。”说起这个话题,杭州中策橡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葛国荣感触很深。

  2009年初,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起诉中国在此前几年对美国市场进行轮胎倾销,造成美国相关产业倒闭和工人失业,而美国对华轮胎征收惩罚性关税的措施随后也带动了多国开始对华征收惩罚性关税。

  今年9月5日,裁决报告公布,结果还是维持了专家组此前的审议结果,认为美国对中国输美轮胎采取的特别保护措施符合世贸规则,并称中国轮胎对美国相关产业造成了损害。

  根据商务部的统计,2010年中国遭受“两反一保”调查66起,涉案金额71.4亿美元。“如果贸易摩擦仅仅在数量上增长,或许还容易应对,但令人警惕的是其在类型上的新变化。”有学者表示。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反补贴调查的最大目标国,全球70%以上的反补贴调查针对中国,地方政府的政策则成为调查要点。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WTO对我国的第三次贸易政策审议中,地方政策已经成为主要成员方质疑中国补贴政策的关注点。

  而历数自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贸组织至今10年间,中国共遭受国外贸易救济调查602起,合计金额389.8亿美元。其中,在全国贸易摩擦的重灾区浙江,仅2010年就遭遇15个国家发起的80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金额约14.07亿美元,占全国的21.3%。

  自期望变受伤

  入世10年间,中国人在全球化浪潮中,走向海外的幅度和广度越来越大,“中国制造”的竞争力也在逐渐提高。但这个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国际化生存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2004年,西班牙东南部小城埃尔发生的针对做鞋业生意的中国侨民的暴力抗议示威事件至今还让人记忆犹新。

  彼时,一些西班牙皮鞋厂失业工人及其家属聚集在中国鞋城附近,打着抗议中国人廉价销售鞋子的横幅标语,呼喊排斥华人的口号,几名暴徒更将马路边的垃圾桶燃着,并将其从打破的玻璃窗中扔进两个中国侨民开设的鞋子仓库式销售店,大火顿时熊熊燃起,大量鞋被烧毁。而此次暴力事件给当地华人鞋商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800万元。

  一个事实是,近年来,中国商人在海外面临的安全风险倍增。从西班牙的马德里到东南亚的菲律宾,从非洲的南非到欧洲的法国,几乎大多数种族纷争都会波及到中国人。

  对此,有人认为,“封商”、“烧鞋”、“限华”等事件其实正是经济全球化下不同群体利益冲突的结果。对于海外华商风险日渐突出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海外华人研究中心所长郝时远也有着自己的看法,“这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关,也是全球化本身的结果。”他说。

  而如今,强者愈强愈安全的道理也开始逼迫着中小华商们反思华商族群的发展路径从日货、箱包、服装及鞋子等生意中跳出,转型至相对规模和高端的产业,从而锻炼出强大的抵抗能力。

  入世大事记

  1980年6月11日,美国新泽西州的Haarmann&Reiner公司对来自中国的薄荷醇进口提起反倾销诉讼。薄荷醇案是美国对中国的第一起反倾销调查案。

  2010年12月,

  据商务部统计,自入世至2010年底,中国受到贸易救济调查共692起,涉及总额约400亿美元。

  2011年5月18日,中国商务部网站在一天之内发布三起欧盟对华发起的贸易摩擦案件。